5月22日下午,伴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大门缓缓打开,承载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从中驶出,稳稳地向对面的发射塔架“走”去。后续将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神舟十六号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看到这条消息,平湖市独山港镇赵家桥村党委书记马伟东,第一时间就把新闻链接发送到村党委工作群里。
这个距离酒泉近3000公里的小村庄,因为这条“远在天边”的新闻热闹了起来。在赵家桥村所在的独山港镇,村民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这几年,每逢卫星发射,大家就会兴奋地聚到一起,来到位于村子里的中国航天科普馆,在电视直播画面前大声欢呼……
【资料图】
看完新闻,马伟东和同事们就迫不及待地在中国航空科普馆布置场地、调试信号,为村民们集中观看做准备。中国航空科普馆承载着村民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更见证了浙江乡村和中国航天的深厚情缘。
奇妙的结缘一封信和181.2元零花钱
2021年,平湖携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打造的全国首个乡村综合性航天科普馆——中国航天科普馆正式启用。这座位于浙北村庄里的“中字头”航天科普馆内,珍藏着很多航天专家专门捐赠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宝贵展品。
浙江的小乡村,是如何和中国航天联系在一起的?这要从一封信和随信寄出的181.2元说起。
独山港镇黄姑中学72岁的退休教师姚爱英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学生们的课本上贴满了港台明星的照片,还有孩子请假去‘追星’,跑到县城唱卡拉OK。”她当时担任黄姑中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对此忧心忡忡。
正在此时,中国航天传来了一个好消息: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通信卫星。“澳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卫星发射进入国际市场。
这给了姚爱英一个启发:何不让孩子们以航天人为榜样,让他们去追科学家这样的“明星”呢?
于是,姚爱英组织全校学生,给远在北京的航天科学家们写信致敬,孩子们在信里说:每个时代都有偶像,在这个时代航天科学家们就是他们的偶像,大家应该向航天科学家学习。孩子们还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要给科学家们“买水果”,“你出一分,我出一毛,最多的一个人拿出了5毛钱。”姚爱英回忆道,最终全校师生一共筹措了181.2元钱。这笔钱和孩子们写的信件一起,寄往位于北京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这份心意,让中国航天人深受感动。航天专家卜雨亭和潘昭汉后来在为姚爱英写的一本航天科普读物作序时写道:“姚老师所在的黄姑中学少先队大队部寄来的不仅仅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那是浙江的红领巾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心。情义无价!”
纸短情长。航天专家们很快给姚爱英和孩子们回信。除了感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还邀请师生们到北京参观,并在1994年正式发来了邀请函。
“老实说,当时的我们只是来自乡村中学的学生,对航天是没有概念的。”1980年出生的冯勤,是当时参与写信、筹款的学生之一,也是首位受邀前往北京参观的学生。
“当亲眼看到当时我们形容为‘高耸入云’的火箭,那种震撼我到现在也忘不了。”亲身感受祖国火箭、导弹、卫星的辉煌成就,亲眼目睹科学家、航天英雄的风采后,冯勤成了中国航天的忠实“粉丝”。此后,他不仅会在电视上观看航天器的每一次发射,还会主动从报纸、网络中检索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进展。“平时和亲戚朋友们聊天,我还会向他们‘安利’中国火箭。”接受采访时,冯勤还向潮新闻记者介绍起了即将把神舟十六号送入太空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
冯勤之后,一代代独山港学子和中国航天的缘分从未中断。1994年12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任潘昭汉带领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作报告。此后,姚爱英近30次带着学生们到北京参观学习,包括杨利伟在内的中国航天人也到平湖作了超过30次的讲座报告。
航天科普馆开馆后,这里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平均每天能吸引五六百人前来参观。“仅去年10月1日至5日,我们就接待了2.6万游客。”马伟东介绍,周边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把科普馆作为了普及航天知识、传承载人航天精神的第二课堂,很多单位也把这里作为团建场所,“在科普馆的带动下,大家越来越关注中国航天。”马伟东说。
精神的感召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30年来,姚爱英一直保持着和中国航天人的联系。在同他们的交往中,这位曾经普通的乡村教师走上了一条未曾设想过的人生道路:成为一名航天科普工作者,并因此被誉为“中国民间航天科普教育第一人”。
在航天科普生涯里,姚爱英先后出版了《铸造神剑的人》《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丰碑》等多本航天科普读物。在编著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比如,在编写她的第一本科普读物《铸造神剑的人》之初,因为在人物刻画中带上了不少文学想象,科学家们审阅后并不认同。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12位科学家的事迹。我在初稿中写了很多家庭对话,科学家本人看了以后说,航天人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一群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家庭对话?”姚爱英回忆,这番话让她深受震撼,对科学家们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有20万字,前前后后她数易其稿。在那个电脑还未普及的年代,她用手一笔一画写了近百万字,“科学家们为研究吃了这么多苦,我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过程辛苦一点又能怎么样?”姚爱英说。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被概括为这20个字的“载人航天精神”,姚爱英如数家珍。在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多次交往中,她立志要把这精神火炬传递给更多后来者。
2006年,姚爱英退休,却更加繁忙了。她成立了“星星火炬个人工作室”,带着她的航天教育梦走出平湖,在嘉兴、温州、金华等地牵头建起11个航天科普特色教育基地,还到处举办科普讲座,向全社会讲述航天科学家的故事。
近日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姚爱英展示了她的日程安排。十余场科普活动,将她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挤占得满满当当。“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要为航天科普事业出一分力。”这份坚持和干劲,不禁让人对她一直宣传的“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作为姚爱英的得意学生,今年36岁的陶志杰曾经对老师讲述的那些故事并不感冒。“当时听过也就算过了,对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陶志杰说。
从黄姑中学毕业多年以后,陶志杰获得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并顺利进入一家与航天相关的企业进行科研工作。再次回想起当年听到的那些科学家故事,陶志杰有了不同的感受:“我如今走上科研之路,可能就是当时种下的种子。”
现在,每当在工作中碰到绞尽脑汁也无法攻克的难题,陶志杰的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当年那些顶尖科学家的经历:“虽然我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但是做研究需要的精神是一样的,那就是坚持不断地攻坚。”他坦言,攻坚过程中他有时也想放弃,但是攻坚成功后的成就感是他难以割舍的,“老一代科学家们默默无闻却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他们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是很有获得感成就感的。这也是我坚持科研最大的动力。”
2022年9月,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亮相中国航天科普馆。陶志杰专程来到科普馆参观。听着讲解员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历程的讲解,陶志杰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20多年前姚爱英讲给他和同学们的那些感人故事,“如果小时候没听过这些科学家的事迹,我可能也不会上北航,更不会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奋进的姿态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姚爱英眼中,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外人看来不可能的神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梦,并把他们变为现实”。
从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播放《东方红》的乐曲,到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从嫦娥工程走向月球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由蔚蓝星球飞向浩瀚星空,中国航天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以梦为马、追求卓越的奋进姿态。
“中国航天取得的巨大进展为我们做好科学普及、点亮航天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姚爱英如今也有一个梦——“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都能近距离了解中国航天史,更好仰望星空”。
看着源源不断前来中国航天科普馆打卡的孩子们,姚爱英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希望。只要有空,她就会来到中国航天科普馆担任义务讲解员。“载人飞船发射要分几步”“科学家的旧毛衣背后有着有趣的小故事”……每次,她都会用生动的话语向游客们介绍展陈,听着孩子们的一声声惊叹,她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劲。姚爱英还期待着汇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建成更多宣传航空航天知识的场馆、平台,把中国航天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发展格局,不只是姚爱英的期待,更是整个浙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5月20日晚,2023年浙江省暨杭州市科技活动周拉开了帷幕。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来自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街道、学校、媒体等的社会各界代表联合发出2023年度科普工作倡议书。
“我们倡议:要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正如倡议书所说,各类社会主体都逐渐行动了起来。
科普的力量日渐显现。随着航天科普的深入,平湖这个浙北小城的“航天梦”也逐渐照进现实。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平湖市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2021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与平湖市共同宣布,将携手打造总投资150亿元的航天平湖产业基地项目,布局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卫星应用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航天平湖产业基地将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历史上建设规模、投资强度最大的产业基地,将成为支撑我们今后20年乃至更长时间科研生产任务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签约仪式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宏俊曾表示,“不远的未来,平湖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个能够自主研制生产软件和卫星的城市。”
科学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过去,一代代航天人薪火不息,叩问苍穹、探索不停。未来,在仰望星空的征途中,更多的创新故事正在这里等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