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成都铁路公安处发布了,关于“2023年5月2日,C6276次列车运行至眉山东站至成都东站区间14号车厢内发生的掌掴事件”的通报。
(资料图片)
看了通报,洋洋洒洒大几百字,表面上看很详细,但有些细节并没有提及。但对女孩儿的一些行为,感觉是用放大镜在观察,生怕漏了任何一处对打人夫妻二人有利的细节。
关于哪方面没有提及,一会儿再说。
而本次通报的结论是:双方违法,王某某行政处罚200元,杨某某行政处罚500元。
女孩之前已经提起了行政复议,目的很明显,就是不认可互殴的处罚、想要翻盘,但此决议一出,打人夫妇二人应该乐了,毕竟这个通报就是在告诉女孩,你也违法了,无法认定正当防卫!
有“锅”大家一起背吧!既然你不和解,那你这个“垫背的”是跑不了了。
反正看这份通报,夫妻二人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咱稍微说一下这件事警方有哪些细节没有说。
1、始作俑者是熊孩子,但在通报中用的“吵闹”,用这个词汇描述两个熊孩子的行为,明显是“降低了规格”。
2、杨某某的丈夫也参与了吵架过程,但在这份通报中并没有提及。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啊,毕竟他也是参与者,难道他就能置身事外吗?
如果这样处理,是不是弱化了两口子欺负一个女孩的性质?
3、女孩是5月4日晚8点至5月5日凌晨3:30做的笔录,整整7个半小时,而这7个半小时那两口子在干什么?
4、女孩打完白衣女子杨某某后,杨某某右手拿起了水杯意图攻击,但她忍住了,在警情通报中并没有提及这个细节。
两个人发生冲突、也就是互扇耳光的时间只有11秒。
女孩用17秒完成了两耳光的动作,但在警方的警情通报中,把这11秒的动作描述的非常详细。
如果只看文字不看视频画面,给人的感觉像是打了很多回合,感觉女孩像是深思熟虑后然后再做出动作,实际上只有7秒钟的时间,女孩那时候大脑里能有什么想法呢?
警方公布的监控视频共4分56秒,并且称是完整视频,不过视频中有缺失部分。有一位来自江苏的网友看了视频以后,将缺失的时间段列了出来。
列车录像24:09跳到27:09缺了3分钟;
列车录像27:31跳到28:13缺了42秒;
列车录像28:20跳到29:05缺了45秒;
列车长录像29:34跳到31:49缺了两分15秒;
视频时长4分50秒,还有一些重复的,缺失时长总计6分42秒;
该网友还称:放出的还没有缺的多,姑娘说了一句“关我屁事”,被列车员和泼妇连续怼…
我是最不能理解的是,杨某某的丈夫也参与了辱骂王某某的行为,为何他却能置身事外呢?
有网友爆料,他是当地人社局的一名中层领导干部。
如果属实的话就令人遐想了。
之前有网友爆料,两口子为了能让女孩和解,愿意出5万块钱,但被女孩拒绝了,称自己不差钱。
该网友还爆料:在调解时,白衣女子杨某在派出所里撒泼打滚,女孩不同意她就言语威胁,看女孩儿态度坚决,她就哭求对方和解。
女孩申请了行政复议,结果会如何,从5月10号警方提供的警情通报来看,似乎不会太乐观了。
不过,我特意搜索了关于“行政处罚”后对个人的影响,似乎不大,但这种违法行为会被记录到个人档案里的。不会留下案底,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
不过我觉得这种记录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如果是普通人的话,自己档案里有这一笔,找工作时肯定会受到影响。
但从网上针对此事的解释来看,杨某某虽然被行政处罚500块,毕竟人家不是普通人(有人爆料她是管德育的副校长),对其事业影响应该不大。
有的时候真的得佩服中国汉字的精髓,如果玩起文字游戏,同样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词来描述,效果可能就不同。想“弱化”其行为还是“加重”其行为,那用词会完全不同。
如果这样描写,效果可能就不同了,比如:杨某某扇了坐着的王某某一巴掌,毫无防备的王某某起身,在短短的7秒钟内回应了其两巴掌。杨某某抬起手中的水瓶,想要继续攻击,但被别人干扰,没敢下手。
试想一下,如果王某某背后有人,然后这样描写当时的场景,最终认定王某某属正当防卫,有问题吗?
会有人质疑吗?
不会有吧?
所以在这件事上就看,站在哪个角度去描述了。
把前因后果,把熊孩子长时间踢踹椅背,把杨女士丈夫也辱骂王某某的情节也记录下来,会对谁不利呢?
结语:每个人都应该遵纪守法,更要有素质,公共场合不要打扰到其他人。当然,有的时候如果遇见了麻烦,忍一时可能就风平浪静,退一步可能就海阔天空。
既然别人打你,你还手后很可能会认定互殴,想认定正当防卫很难,如果家里没有矿,尽量别还手。